伊则清 > 历史军事 > 我的爷爷朱元璋 > 第154章 被皇帝认证的先知

第154章 被皇帝认证的先知(2 / 3)

能穿鞋的。

朱元璋亲手从礼官手里接过经由上苍神明认证过的一卷册封黄绸,老人用一种极为郑重的姿态,将其交到了朱雄英的手里。

在朱标的寝宫里,朱标带着些许令人疑惑的扭捏,问了他一个问题。

朱雄英从拜褥上起身,把手中的香插进了前面不知道叫做什么,有点类似长方形的鼎的礼器后,再次跪回了拜褥上面。

斋宫在外垣内西南,后面是松柏林和储冰池,通往大祀坛的必经之路上有一个三洞石门,石门极其高大,连接着三条并排的通道。

别觉得五日很多,这都是老朱改了之后的,以前更麻烦,现在天子亲祀才需要斋戒五日,遣官代祀则只需要斋戒三日,降香则仅仅斋戒一日而且斋戒不仅仅是沐浴更衣那么简单,要不饮酒吃荤,不问疾不吊丧,不听音乐,不理刑名,用来戒除思虑方能在仪式的时候感动上天。

在朱雄英的西面有一个类似演讲台的“祝案”,朱雄英刚才路过的时候偷瞄了一眼,上面貌似是有密密麻麻的文字的,应该是怕脱稿出岔子,所以负责的读祝官都是带着稿子读的。

但不管怎么说,这位传说中的张三丰真人的亲传弟子,帮他打发了这几天的无聊时光,不仅教他静坐冥想的法门,还教了他几个简单的站桩姿势。

大祀前三日,太常卿单独至天下神祇坛奠告,檄城隍神,于各庙焚香三日。

朱雄英不知道给哪个神磕,也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讲究,但反正不是经常听说的三跪九叩,而是整整磕了十二个,脑门子都快磕青了。

丘玄清解释道:“好教圣孙知晓,这三条道,中间是神道,左侧是御道,右侧是王道,道两旁稍低,为从祀百官走路的地方。”

好吧,在通过铜镜看到自己颇具威严的模样的时候,朱雄英理解了。

接下来又是读祝官的一大段吟唱,直到最后,才开始了给上苍神明磕头的环节。

——从现在起,他就是被皇帝,被上苍神明认证的先知了。

而大祀坛的下层,密密麻麻的文武百官,此时以一种令他极为震撼的声浪齐声参拜。

紧接着,是繁琐的唱赞、盥洗、升坛、饮福、受胙一系列流程,在大祀坛下层的朱雄英,才跟着最后到达的朱元璋来到大祀坛上层中心位置。

终于,冗长的仪式来到了尾声,朱雄英跟着朱元璋站了起来。

——原来站在众人之上,成为主角,是这种感觉啊。

这个时间其实相当紧张,因为不是一声令下就可以完成这种规格的“大祀”的,整个流程相当麻烦,提前七天百官就要到朝天宫练习礼仪排练队形。

大祀前一日,所有参与大祀的礼仪官做最后一次排练,确保仪式当天万无一失。

同时,百官按照朔望大朝的礼仪诣阙,皇帝不露面,而是由传制官宣制:“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十八日,祀于东郊大祀坛,尔文武百官,自今日为始,致斋五日,当敬慎之”,百官四拜后退朝,方才算是奏礼毕。

朱雄英按照礼制,从大祀前五日,就不能在东宫里待着了,而是需要离开京城前往郊外,沐浴更衣后在东郊大祀殿的斋宫内居住,也就是所谓的“处外室以敬神明”。

大祀前二日太常寺全体官员宿于本司,不许走动、不许请假。

朱雄英这几天一直待着的斋宫是东郊大祀殿建筑群的一部分,整个建筑群的地理位置在正阳门外、钟山之阳,其核心部分是东郊大祀坛,以前叫做圜丘,共有两层,上层直径七丈,有九阶四出的丹陛连通更广阔的下层,整体用青砖建造,以琉璃作为装饰一开始这里只有一个圜丘,后来洪武十年的时候,才在圜丘的基础上盖了十二楹的大祀殿,并且完善了包括厨库、宰牲亭井、斋宫、步廊、外垣等一系列配套建筑,让整个制作贡品和运输献祭的流程都能在建筑群内部完成,算是举行仪式的专用场地。

丘玄清是他第一个接触到的重要文臣,也是这几天一直待在这边筹备仪式的总负责人,接触下来,朱雄英发现这个老道士虽然有点神神叨叨但还是挺有意思的,就是看他的目光有时候很古怪有点像科研人员看实验对象一样。

当然,他没看到戎装配祀的秦王,此时眼睛里都快要冒出火来。

然而在东宫,他还没来得及把人认全,就被朱标叫了过去。

而步辇到了大祀坛外面,也不能再往前走,朱雄英从步辇上下来,接下来的路是必须他自己走过去,而且还不能穿鞋。

在这一瞬间,朱雄英心中,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,甚至手指都有些微微颤抖。

“大孙,从今往后,你替咱代天行命,不要辜负咱的期待。”

从祀的文武百官,已经先于朱雄英就位了。

“拜见圣孙!”

朱雄英接过了册封黄绸,转而呈向文武百官。

“英儿,孤总觉得,父皇好像对孤隐瞒了一件重要的事情”

最新小说: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三国:家父董卓,有请大汉赴死! 炮火弧线 我的爷爷朱元璋 东周策 顶流的病美人姐姐 大炎护国皇太子 好!朕的傻儿子终于造反了! 唐时明月宋时关 三国:鬼背郭嘉,虎牢关手撕吕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