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则清 > 武侠修真 >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> 第234章 234均田,免赋,两难自解

第234章 234均田,免赋,两难自解(1 / 4)

第章均田,免赋,两难自解

“什么他妈的老师,老子可没教过他们怎么贪污受贿。”

王布犁听着监狱里的那帮人学子痛哭哀嚎的声音。

“驸马爷,他们这点诱惑都扛不住,将来真入了官场也是被剥皮的下场,如今被抓,兴许刑法还没那么重呢。”

田留根的话让王布犁不敢认同。

谁知道老朱会不会扩大化,毕竟不杀几只鸡,怕是朱元璋心中这股子邪火不会下去。

在县衙待到下值时间,王布犁溜溜达达的回家。

最近也没什么事,说一句海河晏清也不为过。

至于大明别的地方水深火热,关我何事。

倒是也没有让王布犁久等,外出的检校一队一队携带犯人返京,一股脑全都塞进监狱当中。

一时间又变得拥挤起来了,然后狱卒们便主动出击。

北宋每年通过汴河运江淮几百万石粮到达汴梁,南宋偏安,更是依靠江南的富庶供需运转。

从洪武四年开始的飞粮案,空印案、胡惟庸案、郭恒案、蓝玉案、南北榜案,这一连串的政治斗争,江南地主没有一次不受牵连的。

老朱这几年一直都在针对江南地主发布抑制兼并的禁令,为了充实凤阳人口,同样也是为了分化江南地主,他把不少富户都给迁徙到凤阳去守坟了。

松江府,郡西北“毒于侵暴屠烧”,郡南莺湖一带“于干戈之表”,依然“甲第连云,膏腴相接”圆。

大抵就是一个意思,江南地区赋税过重,所以这些粮长就想着趁闹水灾今年就少交点,结果老朱确实免了不少赋税,还要赈灾。

当然了这些迁徙的财产也被朱元璋给剥夺,打击当地豪绅。

但瞄上这块肥肉的可不止是朱元璋,底下的江南地主们同样也在不断的扩展私有田地。

这也是后来朱元璋把老五这个吴王给改封到河南去的缘故,就江南这片肥肉,连他亲儿子都不能给了,更不会允许他人染指。

江南地主虽然在元末受到了不小的打击,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,这人地主第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同族聚集而居,第二则是累世仕官。

待到两宋,随着南方水利工程的兴修,湖田、圩田的开发,可耕面积扩大,南方粮食产量显著上升。

待到朱元璋横扫江南之后,这个新王朝需要大量的经费,供北伐南下西征,供应中都凤阳以及南京的修建,供应庞大的官僚体系俸禄。

特别是胡惟庸与蓝玉大兴监狱,江南地主们遭到了老朱在政治上的极大打击。

大明明初的抄没田之多,是非常触目惊心的。

此外,元末起义战争发展不平衡,一些地区烽火连天,另一些地区却全无涟游。

至于元朝,天下三分之一的粮食都是出自江浙。

这里面的人群除了张士诚、方国珍、陈友谅和元朝的孤臣孝子外,还有不少富家大世。

故而历朝历代的财政收入,全都是靠着农业收取赋税。

钱尚书摸着胡须摇了摇头,这种事是没法避免的。

从唐中叶,江南地区农业对于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,安史之乱后唐朝就靠着南边了。

在大明开国之初,江南土地已经高度集中,如富户沈万三,田产遍布吴下,江南第一富豪可不是白吹的。

为了在江南得到更多的财政收入,老朱除了接管宋元以来的官田,还大肆扩充官田。

故而老朱可没少抓官。

可是,元末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,中原草莽,人民稀少。

王布犁直接把主场让出来,刑部尚书钱唐这几日没少往这边跑。

基于上述种种原因,明初江南地主势力得以很快复兴。

如此一来,江南地主们衣冠相望于宋元二百年之间,他们盘根错节,具有很大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声望,这些人便号召亲邻,结寨自保。

遂有苏杭熟,天下足的谚语。

大明军国所需,唯有仰仗富庶的江南才行。

这一手着实是让粮长们措手不及。

大明不允许这个地界还有能结寨自保这么牛逼的人物。

老朱通过扩大国有官田来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,引起江南地主的强烈不满,所以他们经常以拖欠田赋的方式对抗。

洪武三年户部报告,浙西多富民巨室,仅苏州一府,民岁输粮百石以上至四百石者四百九十户;五百石至千石者五十六户直到四千石划分等等。

这些起义军铁扫帚所不及处,不但当地地主无恙,也掩护了外来的逃亡地主。

而朱元璋开科举就是为了让这些江南地主一個进入朝廷,为大明效力的渠道,争取这部分人的人心。

此事漏出极大的破绽,被较真的老朱发现了,现在监狱里人满为患。

最新小说: 毁灭吧,这个世界迟早要露馅 穿书后因没手机郁郁而终 吾乃孝悌仁义汉太子也 永生游戏[无限] 蔷薇不可失约 绝色女配又被关小黑屋了[快穿] 过分痴缠 霓虹星的轨迹 路人,但能看见主角光环 穿成夫郎奔小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