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则清 > 历史军事 > 满唐华彩 > 第216章 顺臣纯臣

第216章 顺臣纯臣(3 / 4)

州,今夏旱情遍及许、陈、汝三州,好在各州县皆有社仓、义仓赈灾,实无事。”

“些年呢?”

“亦是天下无事。”

“重修义仓法,不论田亩,按户出粟…可迫及无田亩之平民?”

王答道:“陛下过虑了,右相此举,意在使官吏、商贾出粟。至于所谓‘无田亩之平民’,臣不知所指何人,大唐编户皆有均田。无田亩者,无非逃户、私奴,朝廷又如何要他们出粟?”

殿中安静了下来。

高力士懦了懦嘴,想说些什么,但不知从何说起。

若是从“大唐编户皆有均田”这句话开始…圣人都已经年逾六旬了,难道要劝圣人动“均田”二字?这是大唐立国的根本制度啊。

李隆基则像是没听到王缺话里有任何不对,淡淡道:“刘化的供词说,他养父是平民,被义仓法害死了。

“无稽之谈。”王缺当即反驳,“杨钊…国忠不知亩税,才会被这等荒谬言语哄骗。义仓收粟,亩纳二升而已,丰年收,荒年出,为的是百姓!右相重修义仓法,更是使贾商富户纳钱财,减轻了百姓负担,而灾年能有更多粮食赈济灾民。

说着,他郑重执礼,道:“旁的事,臣不知。唯钱粮之事,陛下但信臣无妨。”

“是吗?”李隆基像是在自言自语。

“近年来灾年是稍多了些,开春以来,关中多有州县已六月未逢雨水,然而陛下可见有灾民至长安,或聚众为贼?此正因太仓粮食充足,足以赈济。”

“是啊。”

“陛下十年不出关中,而天下无事,关中百姓连灾年也不必就食他州,正是治理之成效,开古往今来之盛事。臣不知是何人被损了私利,放出了妖言,欲抹杀陛下之功业,臣只深信一点,天下是越来越好的。”

越说,王越是从容自信,末了,举了个例子。

“若臣等食君之禄,所言圣人不信。百姓之言却不会有假,华州百姓数次上书,赞颂圣人功盖轩辕,请圣人封禅西岳,岂能有假?‘今圣主功高于轩辕氏,业纂于七十君,风雨所及,日月所照,莫不砥砺。华山之近也,安不可不封?’此为万民之心愿啊,陛下。

殿外,阳光从云朵中散出,天色忽然明亮了一些,像是连上苍都赞同王的话。

一场刺驾案带来的阴影,仿佛就此一扫而空。

王鉷不再害怕,上前一步,稍压低了些声音,道:“陛下,妖贼作乱,妖言惑众,实有蹊跷,臣请暗查”

薛白抬头看天空,心里忽然有些预感。

他莫名地预感到,杨国忠正在处死那些反贼们。演法海的刘化,麻木不仁的刘胜…很快就要像那些阴影一样消亡了。

刺驾带来的意义也要一点点消失了。

薛白于是举起手,放在阳光下,心想有人又要自以为光照普天了。

王从殿内出来时,便见到了薛白这观察光影的动作,就像他那个傻兄弟小时候。

“状元郎还是年少啊。”

“是。”薛白真就露出了一个干净的笑容。

王也笑了笑,笑得更放松。

他已重得了陛下的信任,因为他是能臣,是助圣人处理国政的。而刺驾案,必然是让薛白、贾昌这种伴驾的狎臣损失更多的信任。

薛白却觉得这种比谁更轻松的做法很无聊,点了点头,随冯神威进了大殿。

到了御前,他平平淡淡地见礼,与往常一样。

“臣太乐丞、校书郎薛白,见过圣人。”

“免礼了,你在七夕夜救了太真,此大功。朕该好好赏你,只是近来国事繁忙,一时忘了,想要何奖赏?”

隐隐地,薛白感受到李隆基态度有些冷淡,语气不太情愿。

他意识到自己大概不小心惹这个皇帝不高兴了,暂不知原因,想必是一件小事李隆基都不好提。

“臣不当赏。臣身为太乐丞,领乐工在御前表演时出了差池,事后所为,不过是弥补疏忽,功再大,难掩其咎。臣当罚,此为国家法度。”

李隆基不打算马上就重赏,赏赐也不能用救驾的由头,免得显得他太过重视这场刺驾了。

他与薛白相处,确实也不像过去那般自在了。

若说薛白像一只猫,以往逗弄着开心,但李隆基近来刚刚被一只狗咬了,下意识难免担心猫也会挠伤人。这便是能臣与狎臣之间的区别。

朕听说你心思活络,近来又在谋官?

“臣…是。”

“想谋哪个阙?”

都这般说了,薛白也不隐瞒,应道:“臣斗胆,一直在谋昭应尉的阙职。”

李隆基一派万事了然于心的架势,问道:“刊报院是你创办的,你最了解,你以为谁可胜任?

这种问话的方式,反而让臣子不知这位圣人掌握了多少事实,答话时不得不添几分小心。

最新小说: 三国:家父董卓,有请大汉赴死! 大炎护国皇太子 好!朕的傻儿子终于造反了! 唐时明月宋时关 顶流的病美人姐姐 东周策 三国:鬼背郭嘉,虎牢关手撕吕布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我的爷爷朱元璋 炮火弧线